市政府正式印发《成都市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五大新政”关键词提示
1、一址多照、一照多址
2、先照后证
3、放宽名称登记限制
4、小额经营备案
5、信用黑名单
企业登记实行“一址多照、一照多址”、放宽企业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推行“先照后证”、放宽企业名称登记限制、试行小额经营社区备案和加强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设……改革工商登记制度,简政放权、宽进严管,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也是我市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昨日 ,市政府正式印发了《成都市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市工商局新闻发言人陈春建向媒体发布了具有成都特色的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深度创新突破举措。
降成本 一址多照、一照多址
同一地址可以注册两家以上的公司,一张营业执照在一个区(市)县内可以有多个分支的经营场所——根据《实施方案》及其配套文件《成都市企业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办法》规定:企业的住所和经营场所可以实行分离登记;同一地址可以申请登记为两家以上企业住所(经营场所),即“一址多照”;企业在其登记住所所在地区(市)县内设立经营场所且无需办理前置许可(审批)的,可申请办理经营场所备案,不再办理分支机构登记,即“一照多址”。
解读:实施“一址多照”和“一照多址”,能够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也能有序释放创业的场地资源。《成都市企业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办法》还规定了13类不得作为企业住所(经营场所)的场所,让企业选址的依据更加清晰、明确。
宽准入 先照后证
以往,涉及前置许可的企业,必须把前置许可的所有证件办理齐全了,才能到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现在,企业可以先办理营业执照,然后再依法办理前置许可的证件——根据《实施方案》,除“外商投资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营利性医疗机构”等13项省政府明确保留的前置许可(审批)事项外,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等117项前置许可(审批)事项改为后置许可(审批),不再实行先许可(审批)、后工商登记的制度。
解读:“先照后证”不仅改变了过去的行政审批流程,使创业投资者可以先方便快捷地拿到企业“身份证”,从事一般生产经营活动,推进了创业投资便利化;而且有利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使各市场主管部门从“重审批轻监管”转变为“宽准入严监管” ,从事前审批为主转变为事中事后监管为主。
打品牌 放宽名称登记限制
企业字号可以放在行政区划之前,便于企业打造自主品牌——根据《实施方案》,成都将进一步放宽企业名称登记管理限制。以成都市、县(市)作为名称中的行政区划的企业,可以申请将行政区划置于字号之后、行业或组织形式之前。
解读:以前,企业名称一般由“行政区划”+“字号”+“行业”(或经营特点)+“组织形式”依次组成,如:成都宇通电器有限责任公司。此次放宽后,该公司可选择取名为“宇通成都电器有限责任公司或宇通电器成都有限责任公司,突出了企业“字号”的标识特点,有利于企业品牌打造和商誉提升,也有利于增强企业对外投资时的影响力、竞争力。
利创业 小额经营社区备案
擦鞋补鞋店、干洗店……各类小本经营的个体店铺,不需要到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在社区备案就可以合法经营了——为促进创业就业、支持社会管理创新,市工商局近年来在高新区启动了小额经营社区备案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根据《实施方案》,我市将进一步深化该项改革,鼓励各区(市)县选择有条件的社区开展试点,对于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的小额经营者,实施社区备案管理制度。
解读:通过小额经营备案管理可以引导和鼓励社区居民创业就业,完善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体系,使社区能够实时掌握社区小额经营业态,既较好地体现了“对个体经济、微型经济实行非禁即可”的行政审批改革要求,又有效支持了社区自治,方便社区协助政府部门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重信用 让“黑名单”企业处处受制
信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针对市场主体的信用监管、信用约束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市场监管执法工作的有效运转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
解读:《实施方案》在“严管”上主要明确了以下内容:实施企业年报制度和信息公示制度,从主要依靠行政审批监管企业,转向更多依靠建立透明诚信的市场秩序规范企业;升级改造成都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接入四川省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实现多部门有关市场主体登记、备案、行政处罚等信息数据的互通共享,搭建协同监管的工作平台;设立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和企业公示信息抽查制度等信用约束制度,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有土地出让、颁发荣誉等工作中推进“黑名单”管理运营;推动市场监管部门建立事中事后监管模式,创新“网渔式”监管等市场监管方式,改市场巡查为随机抽查和重点检查,利用企业信用信息“大数据”提高监管水平。记者 刘浏
相关新闻
宽进严管 工商改革向深水区挺进
下一步还将着力抓好四个重点 更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
一切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以便利投资者、激发创业者活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简政放权,宽进严管——昨日,成都正式推出了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五大新政”。
简政放权 激发市场内生动力
市工商局新闻发言人陈春建介绍,9月21日 ,市政府正式印发了《成都市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重点在“放宽企业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推行‘先照后证’、放宽企业名称登记管理限制、试行小额经营社区备案和加强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设”5个方面,进行了具有成都特色的深度创新。我市“先照后证”的试点工作内容主要有:确定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高新区、锦江区等11个区(市)县作为“先照后证”先行试点区域,由各试点区(市)县政府制定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中,实施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放宽登记条件、换发竖版营业执照、停止企业年度检验和个体工商户验照等改革工作已从今年3月1日起在我市全面推开。
据介绍,该《实施方案》在内容上充分体现了落实上级要求和突出成都特色的“四大改革目的”:一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上关于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部署,切实做到简政放权;二是激发市场内生动力,促投资、稳增长、调结构,推进我市“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三是释放政策红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支持创业就业;四是建立以信用监管、部门协同为改革重点的“严管”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成效明显 市场主体呈现“井喷”态势
今年3月1日,注册资本制度改革等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工作在我市全面推开以来,成都的市场主体增长呈现出“井喷”态势,为我市促投资稳增长,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形成了新的支撑点和动力源。
市场主体数量明显增长——3至8月,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97518户,同比增长20.13%,高于全国增速4.38个百分点;新增注册资本1627亿元,同比增长52.36%。其中,新登记内外资企业40370户,同比增长54.85%。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3至8月,全市一、二、三产业新登记市场主体数分别为2158户、4174户和91186户,占比分别为 2.21:4.28:93.51;同比分别增长17.47%、39.65%和19.43%。尤为突出的是,全市新登记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3718户,同比增长116.41%。
民间投资热情高涨——3至8月,全市新登记私营企业38150户、外商投资企业410户、个体工商户56512户,同比分别增长60.62%、27.33%和3.09%。民营经济增长对GDP增长贡献率达50.3%,新增就业贡献率超过90%。
工商注册便利化程度大幅提高——通过增设服务窗口、增加工作人员、开展延时服务和优化办件流程,工商注册的便利化有效节约了企业的办事成本。3至8月,仅成都市政务服务中心工商窗口就办理了企业名称核准、注册登记、股权出资等审批事项63074件,其中即办件63045件,即办率达到99.95%。
继续深化 更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
改革永远在路上,在永不停歇的进行时。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进一步深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落实市委关于“扩大投资稳增长”的系列决策部署,更大限度地释放改革红利,下一步,还将着力抓好四个重点:
继续加大政策实施力度,保持市场主体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全面贯彻落实《成都市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方案》,加大宣传实施力度,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围绕促投资稳增长,服务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外商投资,促进创业就业;按照成都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的要求,支持重大项目落户,推动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高新区等地市场主体的快速增长。
全力推进“先照后证”改革试点——牵头协调各试点区(市)县政府加大对“先照后证”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方案制定,推动行政审批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确保登记与监管工作的有序衔接。按照《实施方案》,推动相关行政审批部门改革审批流程和监管方式,制定配套监管措施办法。
落实《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加强成都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将于10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及5个配套文件,加快建立企业信用公示制度,加快建立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企业名单制度,强化信用对企业的约束力和惩治力,使违规违法企业“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真正让“信用”成为维护市场秩序的“基础桩”,使企业发展的好坏、生死通过信用约束机制交由市场来评判,以进一步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优化成都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接入四川省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实现数据互动共享。依据《成都市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实现全市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的公开透明,并依托该系统推动政府各部门间的协同监管。同时,我市企业及个体工商户2013年度年报工作将于今年10月1日正式开始,市工商局正在加快企业联络员确认及培训工作,落实技术支撑保障,确保年报工作的顺利开展。
加快建立与改革相配套的新的市场监管方式——树立“大监管”理念,努力构建以企业信息公示制度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方式,建立依托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实施信息公示、强化信用约束的工作机制,建设成都工商“网渔式”监管工作新模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维护市场秩序的积极性,努力构建“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全社会共治格局。按照市政府要求,推动具有行政许可(审批)职能的管理部门依照法定职责和行业分工,按照“谁负责审批,谁负责监管”的原则,制定后续监管实施办法,对主管行业承担起一管到底的监管职责。
该负责人表示,成都市工商局将牢牢把握“简政放权、宽进严管”的指导思想,以深入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为“中心”,以落实“宽进”创建一流注册登记窗口、实施“严管”推进信用监管和“网渔式”监管工作法为“保障”,按照《实施方案》的部署,依法改革、依法准入、依法监管,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创业活力,催生发展新动力,为推进“五大兴市战略”,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作出新的贡献。
记者 刘浏 图片由黄浩提供
相关链接
利用住宅办公司须符合以下条件
市政府办公厅9月24日发出了《关于印发成都市企业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办法的通知》,其中规定:将住宅申请登记为企业住所或经营场所的,应依法满足以下条件:一、遵守法律法规和管理规约;二、经有利害关系业主同意;三、依法经规划、国土、卫生、环保、消防等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有利害关系业主,包括本栋建筑物内的其他业主以及建筑区划内,本栋建筑物之外的能证明其房屋价值、生活质量受到或者可能受到不利影响的业主。
相关新闻
成都发出首例“一址多照”营业执照
同一地址同一楼层同一房号,两个完全独立的公司法人主体,一个从事建材销售,一个从事广告创意,两家公司同一天领取了工商营业执照。这样的事情对于投资者来说,在以往完全不可想象。昨日,随着《成都市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正式施行,成都市政务中心工商窗口发出了首例“一址多照”的两家公司的营业执照。
昨日上午,成都市创艺蓝广告有限公司和成都市蜀都阳建材有限公司同时领到了营业执照。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份营业执照的地址均为成都市成华区羊子山路68号的同一间写字楼。在现场领取营业执照的成都市蜀都阳建材有限公司奉冬琼介绍,了解到成都市出台了新政策,企业住所与经营场所可以分离登记,允许“一址多照”和“一照多址”。同一地址可以申请登记两家以上企业住所(经营场所)。企业在其登记住所所在地区(市)县内设立经营场所且无需办理前置许可(审批)的,可申请办理经营场所备案,不再办理分支机构登记,即“一照多址”。由于两家公司的老板是朋友,一个做产品销售,一个做广告营销,两家还可以相互合作经营。把公司注册在一起,既降低了成本,又节约了办理注册登记的时间。
市工商窗口首席代表周光元表示,在现实中,存在很多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对经营场所的要求不高,这条规定出台后,无疑为投资者节约了房租成本,给予创业者以政策支持。这一登记制度解决了企业经营场所的限制问题,能够大大减轻企业发展阻力,将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记者 刘浏)